《师说》注解及原文和翻译.doc_第1页
《师说》注解及原文和翻译.doc_第2页
《师说》注解及原文和翻译.doc_第3页
《师说》注解及原文和翻译.doc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师说注解及原文和翻译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字词注释】 学者:求学的人。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 的。者,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衣示停顿。所以,用来,,”的、,,”的凭借,跟现代汉语中农因果关系 的“所以”不同。受,同“授”。 生而知之:生下来就悽得道理。之,指知识和道理。其为惑也: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诗文翻译】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 啊。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的问题?(有了)疑惑,如

2、果不跟老师(学 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始终不能解答了。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11)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12)。【字词注释】 生乎吾前:后面略去“者”(”的人)。乎,相当于“于”。下文“先乎吾”的“乎”同。 闻:知道,懂得的盘思。 从而师之: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师之,就是“以之为师”。吾师道也:我(是向 他)学习道理。师,动词。 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管他的年龄比我人(先生于吾)还是比我小(后生于吾)呢? 庸,岂、哪。知,识别。年,这里指年龄。之,结构助词,

3、无实在意义。 是故:因此,所以。(11)无:无论,不分。(1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意思是谁懂得道 理,谁就是自己的老师。【诗文翻译】出生在我前头(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 当做老师;出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 W 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人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嗟乎!师道(13)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14)也远矣,犹且 (15)从师而问

4、焉;今之众人(16) 其下(17)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18)师。是故圣益圣,愚 益 愚(19) o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字词注释】(13) 师道:从师的风尚。道,这里有风尚的意思。(14) 出人:超出(一般)人。(15) 犹且:尚且,还。(16) 众人:般人。(17) F:低于。(18) 于:向。(19) 圣益圣,愚益愚: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益,更加、越发。【诗文翻译】唉,(古代)从师佇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就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 超出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 向老师学习为耻。闵此,圣

5、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 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原I犬I)人概都出在这里吧!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20)也,则耻师(21)焉、惑矣(22)。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 习 其句读(23)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24),惑之不解,或师焉、或 不焉(25),小学而大遗(26),吾未见其明也。【字词注释】(20) 于其身:对于他自己。身,自己。(21) 耻师:以从师为耻。(22) 惑矣:(真)糊涂啊。(23)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教给他书,(帮助他)学习其中的文句。之,指竜子。其,指书。 句读,句话叫“句”,句了中间需要稍稍停顿的地方

6、叫“读”。这里“句读”泛指文章的字 句。(24) 句读之不知:句读的不明。下文“惑之不解”结构同。(25) 或师焉,或不(f%u)焉:有的从师,有的不(从师。意思是不知句读的倒要从师,不能解惑 的却不从师。(26) 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闻(却)放弃了。遗,丢弃。诗文翻译】(人们)爱他的孩了,(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 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于们的老师,(是)教孩了们文字,(帮助他们)学习断句 的(老师),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大)道理,解答那些(有关人道理的疑难问题 的(老师)。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不能解决(大道理的疑难问题,有

7、的(书本上的字 句)向老师学习,有的(人道理的疑难)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人的方面(却反而)放弃(不学),我未能看出那种人(是)明白(事理的!巫医(27)乐师(28)百工(29)之人,不耻相师(30)。士大夫之族(31),曰师曰弟子云者(32),则群惡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33)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34)。”呜呼!师道之不复(35),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36),今其智乃(37)反不能 及,其可怪也欤(38) !【字词注释】(27)巫医:古代巫医不分。巫的职业为祝祷、占卜等迷信活动,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28)乐师:以演奏乐器为职业的

8、人。(29)百工:各种手工业工人。(30)相师:互相学习。(31)族:类。(32)H师曰弟/云者称“老师”称“弟厂等等。云者,有“如此如此”的意味。(33)年相若:年龄差不多。相若,相似。(34)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厂):(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可羞,(以)官职高 (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谀,阿谀、奉承。(35)复:恢复。(36)不齿:不屑-提。意思是看不起。(37)乃:竟。(38)欤:衣示感叹的语气助词,相当于“啊”。【诗文翻译】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他们)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 听到有人)称“老师”称“弟子”等等,就许多人聚在块儿)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 讥笑)

9、,(他们)就说:“那个(人)同那个(人)(指老师和学生)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 也差不多啊,(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可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 媚!”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好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 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君了们认为(是)不值得-提的,现在君(们的见识竟反而比不上(他们),可真奇怪啊!圣人无常师(39)。孑L子师郊子(40)、萇弘(41)、师襄(42)、老聃(43)。郊子 之徒(44),其贤不 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45)。是故弟子不必(46)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47),如是而已。【字词注释

10、】(39)常师:固定的老师。(40)S (t2n) f:春秋时鄰国(现在山东省鄰城县带)的国君,孔了曾向他请教官职的名 称。(41)佟(ch2ng)弘:周敬王时的人夫,孔了向他请教过音乐的事。(42)师襄: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孔子向他学习弹琴。(43)老聃(din):就是老子,孔子曾向他问礼。(44)之徒:这些人。(45)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三个人同行,里面-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 人。这句话出自论语述而,原句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46)不必:不一定。(47)术业有专攻: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攻,学习、研究。【诗文翻译】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了(曾)以鄰了、罠弘、师赛、老聃为

11、师,鄰了这些 人,他们的贤(都)比不上孔子。孔了说:“三个人同行,(里而)-定有(可以当)我的老 师(的人)。”因此,学生不-定(永远)不如老师,老师不定(样样都)比学生贤能,(老师和学生的区别只是)听到道理有的早有的迟,学问和技艺(各)有(各的)专长,(只 是)如此罢了。李氏子蟠(48)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49)皆通(50)习之,不拘于时(51), 学于余。余嘉(52)其能行古道(53),作师说以贻(54)之。【字词注释】(48)李氏子嫦:李家的孩子叫蟠的。(49)六艺经传(zhu4n):六经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乐久已失传,这是沿用古代的说法。传,解

12、释经书的著作。(50)通:普遍。(51)不拘于时:不受时俗的限制。时,时俗,指当时士人夫中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52)嘉:赞许。(53)古道:指古人从师之道。(54)贻(y0):赠送。【诗文翻译】李家的孩/ (叫)嫦(的),年纪十七(岁),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 (他)不受(当时士人夫那种耻于从师的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 (从师)的正道,(所以)写(这篇师说送给他。、虚词1. 乎(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个是“在”的意思:后 一个是“比”,农比较)(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衣反问,译为“吗”)(3)其皆岀于此乎

13、(语气助词,农揣测,译为“吗”或“吧”)(4)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语气助词,农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2. 而(1)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衣承接)(2)惑而不从师连词,农转折)(3 )吾从而师之(连词,农承接)(4)择师而教之(连词,液承接)(5)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衣并列)(6)小学而大遗(连词,农转折)(7)则群聚而笑之(连词,农修饰)3. 之(1)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2 )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3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了独立性)(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

14、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6)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了独立性)(7)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词,指代这件事)(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11)鄰子之徒(代词,这,这-类)(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这,这类)(13)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4. 其(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衣揣测语 气,大概)(

15、5 )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衣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 ”)5. 于(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2 )而耻学于师(介词,向)(3 )于其身也(介词,对于)(4)皆出于此乎(介词,从)(5 )不拘于时(介词,农被动,彼)6. 也(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考”连用,衣判断(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农停顿)(3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农停顿)(4)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 二.实词1. 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2)或师焉,或不焉。不同否(3)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读同逗2. 古今异义

16、(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3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5)吾从而师之古义:两个词。跟随、而且(6)今之众人古义:般人(7)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血学习3. 词多义(1)师a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c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d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2)传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an ,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3)道a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7、有“风尚”的盘思)c道相似也(名词,道徳学问)(4)惑a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C惑而不从师(动词,遇到疑难问題)4. 词类活用(1)吾师道也(名词意动,以“为师)(2)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3 )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4)孔子师鄰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5)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6)小学而人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而、人的方面)(7)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8)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1. 判断句(1)师者,所

18、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2. 介词结构后置(1)而耻学于师(2)师不必贤于弟子3. 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4. 被动句不拘于时(介词“于”衣彼动)四、重点句子翻译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译文: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2.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译文: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3.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译文:我学习的道理,哪里计较他生年比我早还是 晚呢?4.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译文:所以无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 下,无论年长还是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5. 是故,圣益

19、圣,愚益愚。译文: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6.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惑师焉,惑不焉,小学而人遗,吾未见其明也。译文:文句不理 解,疑惑不能解决,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而却丢 弃,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7.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译文:所以 学生不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定比学生强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如 此而已。本文的中心思想是论述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批判上层士人夫之族耻于从师学习的恶 劣风气。第-段,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指出学习的必要性:“师者,所 以传

20、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接着指出从师学习的正确途径:“无 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第二段,根据第段的理论,批判上层“士大 夫之族”,从对反面现象的批判中闸发第段里扌是出的论点。在这里,作者运用三个事实对 比,个比-个深刻地批判了 “今之众人”(指上层“士大夫之族”中的般人)、“士大夫 之族”、“君子”。第三段,举当时备受尊崇的大“圣人”、大学者孔予的例子,说明了从师 学习的必耍性,也说明了从师学习的正确途径,而且还为第段“古之学考必有师”,第二段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提供佐证,石三鸟,事例选得非常精当。第 四段,说明写作本文的缘由,但作者并没有把它作为附记来写,而是围绕中心论点来写:他赞 扬李螂“不拘于时”(与上层“士大夫之族”相反),“学于余(从师学习),“能行古道(行从师之道)”就是又次强调了他的论点。总之,本文论点鲜明,结构严谨,正反对比, 有破有立,事实摆得充分,道理讲得深透,有很强的说服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